(相关资料图)
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们在讨论画作。周伟栋 摄
主题审议是教师以儿童为原点深入研读主题,结合本园的课程理念和现有课程资源,在保障主题对儿童发展价值的前提下,重构或优化主题的一种反思性实践活动。通过主题审议可以提高主题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适宜性,推动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改造。然而,当前幼儿园在进行主题审议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教师只是把课程指导用书上的主题文本简单复制到主题计划表中;教师在主题审议时可能会凭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断;还有的主题审议流于形式,教师在主题预设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真正解决……反思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则是“循证意识”的缺失。
所谓循证,就是遵循证据。循证实践,亦为循证学,本意是“基于证据的实践”。循证教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理念在全球盛行,教育界力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证据推进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再仅仅依靠教学经验。因此,教师一旦具备了“循证意识”,在主题审议时就会努力搜寻重构或优化主题的理由和证据,从而避免主题审议的随意性,提高主题审议的质量。
主题审议一般分为前期审议、中期审议和后期审议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循证?要遵循哪些证据?笔者作为一名区域教研员,在过去的一年陪伴多所幼儿园开展了“基于循证的主题审议”实践,形成了一些思考。
循“儿童证据”,凸显主题审议的儿童立场
“品味家乡”是中班第一学期课程指导用书中的一个主题,预设了“家乡的美食”“家乡的美景”和“家乡的变化”三个子主题。我们要求教师在本次前审议开始前,对班级里的幼儿进行关于家乡的访问调查,将幼儿的原有经验点、兴趣点和需求点进行梳理与归类,并在审议的第一个环节作介绍。大家忽然发现:孩子们对家乡感兴趣的,除了美食和美景,还有家乡的方言,可是在原主题中并没有“家乡的方言”子主题。同时,教师也注意到,孩子们对原主题中“家乡的变化”并未有兴趣或有提及。如此一比对,大家找到了值得审议的问题,也感悟到审议前为何要对儿童的经验点、兴趣点和需求点进行广泛收集与汇总梳理的重要性了。
主题前期审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题的目标和子主题(经验模块),预设各类活动,厘清主题实施路径和活动组织时间节点。通过前期审议,可以帮教师达成对整个主题的理解并预设较为完善的主题计划表,为主题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然而,主题的目标和经验、主题活动和实施路径是否贴近幼儿的原有经验与兴趣,是否能助推幼儿获得新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因此,每次主题前期审议开始前,教师都需要通过访问、倾听、观察、作品分析等获取幼儿关于这个主题的原有经验、兴趣和问题,梳理出幼儿对这个主题的经验点、兴趣点和需求点,从而为主题的预设提供最为详实的“儿童证据”。不仅在主题前审议中需要进行儿童证据的收集,在主题实施一个阶段后的中期审议中,也要这样做。
循“理论证据”,增强主题审议的科学性
审议进入第二环节:建主题网络。本着遵循儿童证据的态度,大部分教师认为,要把幼儿不感兴趣的子主题“家乡的变化”删减,替换为幼儿感兴趣的“家乡的方言”,但是也遭到了另一部分教师的反对和质疑。到底该确定哪几个子主题?如何建构最为适宜的主题网络呢?于是,我们提醒教师要有循证意识。教师马上找来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以及各领域核心经验丛书和两套浙江省教育厅审定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分为“方言组”和“变化组”展开了各自的循证。
两组教师分别从一堆文件和书籍中搜寻到了足以论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作了详细陈述。比如,方言组找到的证据大致如下:《指南》在语言领域的“倾听与表达”部分提出,4—5岁幼儿要“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基本会说普通话”。浙江省教育厅审定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及《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中也有相关内容。变化组则从《纲要》社会领域内容与要求中找到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最终两组达成共识:这两个子主题既是满足幼儿兴趣的需要,也是促进幼儿对家乡归属感萌发的需要,因此,两个子主题都应纳入主题之中,缺一不可。至此,随着四个子主题的确定和主题网络的建成,审议第三环节“定主题目标”也自然展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得到了很大的重塑与优化,许多幼儿园将课程开发权交到了教师手上。但随着教师课程自主权的逐渐增强,随机生成的课程活动如何保障科学性,又成为值得关注的难题。教师仅凭个人主观判断调整主题、活动、作息等,是不科学的,而应带着“循证意识”,在作出决策时善用并遵循各种理论证据作为支撑,以提升课程开发、主题审议的科学性。
循“经验证据”,提升主题审议的实操性
中班第二学期“拜访春天”的主题已开展一周有余了,孩子们对春天的植物朋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在幼儿园的草坪上、竹林里、花坛边及种植园地里,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竹、苗,也引发了他们想要种一种“植物朋友”的强烈愿望,这与教师在主题前期审议中预设的一个种植活动“种子发芽”不谋而合。而关于选什么种子的问题,却又在主题的中期审议中引起了教师的热烈讨论。大多数教师认为,中班幼儿动手能力及照顾植物的经验不足,因此选择种黄豆、绿豆、红豆等容易发芽的种子比较合适。
但是快50岁的杨老师说,中班孩子不仅可以种植豆子,也可以种番薯、土豆、玉米等农作物,并且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其一,这些农作物比较容易成活,中班孩子完全有能力照顾好它们。她在家里的阳台上也种过,有这方面的经验。其二,这些农作物种下去可以为这个班级的孩子升到大班之后的学习游戏做准备。杨老师说,她去年刚带过大班,大班上学期有一个主题“丰收的粮食”。孩子们通过收获自己亲手种的番薯、探究番薯的秘密以及尝试加工番薯等活动,获得了对粮食、丰收的认识与理解。杨老师的不同意见以及对种植的丰富经验让大家改变了原来的.的预设,在“豆子发芽”的基础上生成了“种番薯”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认识的开端。从教育范畴看,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成为有价值的经验。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及生活中积累经验并不断反思,成了有着丰富生活经验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在某些教育场景或问题面前,他们的这些经验着实宝贵。因此,教师的经验也能成为主题审议中的一种证据——经验证据。
循儿童证据、理论证据、经验证据,可以在主题审议中帮助教师逐步形成“循证意识”,让教师在搜寻证据中增进发现儿童、理解儿童的能力,在遵循证据对主题进行重构与优化的过程中提高主题审议质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让鲜活灵动的课程主题滋养每一个儿童。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2日第2版
标签:
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们在讨论画作。周伟栋摄主题审议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倾听儿童”逐渐成为学前领域的高频词。对幼儿来
日前,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3新形势下民办
■“学前师资培养改革”系列报道③最近,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
null本报北京6月30日讯(记者林焕新)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近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