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考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过的“关口”,是一种必要的磨练。一方面,学生要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考试工作,让考试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磨刀石”。
正视考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考试环节具有其他环节难以替代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根据反馈情况改进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作用突出。但是,如果不改变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教育观,考试的教育教学功能不但无法正常发挥,反而会成为引发或加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特别是与升学相关、竞争激烈的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不仅仅在考中和考前,因为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会分解、转化到初中或高中的平时考试或测验中。一些学校提出“平时练习考试化,平时考试高考(中考)化”,在这种教学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平时的考试测验与中考或高考密切关联。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不少学生生理不适的现象,有考前严重失眠的,有考前发烧的,有考前头疼的,有考前呕吐的(考试结束后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不少学生害怕考试、放弃考试、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考试。长期的压力加上考前的焦虑失眠、考后的惶恐不安,如果缺乏科学的安排和教育引导,很容易导致或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发挥考试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学校应把考试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研究,精心规划,使考试和其他环节一样,回归教育教学的本质,使每一次考试成为学生的心理历练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设置考试环节的教育教学目标
只有正确设置考试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克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缓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扭曲教育观的冲击,让考试回归理性,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智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成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磨刀石”。
科学的考试目标应该包括如下五点:一是通过考前教育和考后总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乐观、自信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是加强对考前复习和考试过程的指导,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应试习惯和积极的应试心态;三是通过考后试卷分析和反思总结,查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四是针对考试发挥失常和考得差的学生,通过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使他们形成坚强品质;五是针对考后情绪异常的学生,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考试环境,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避免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做好考前教育,让学生自信地走向考场
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考前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多数学校在高考(中考)前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调适,但对学生平时考试心态却极少关注。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心理状态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只有平时考试心态好,遇到重要考试时才能保持好的心态。
这就要求学校做好考前教育。考前动员和复习应在考试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提前开始,不能等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既可以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又可以让学生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复习应考。班主任可通过考前动员班会,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目标和计划,学科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学科的复习计划。有规划、有条理的复习,不仅便于学生查漏补缺,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计划的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对考试会更加胸有成竹,减缓考前焦虑。反之,无计划、盲目的复习,不仅效率低下,还会让学生觉得心里没底,加深恐惧和不安情绪。
考前学习要积极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比如可以让学生比一比学习计划的执行效果。考前动员要淡化考试与升学的联系,淡化分数、名次,引导学生关注考试的过程,重在考试习惯、答题规范、细心与严谨、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细节上下功夫。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考试和竞争,明确考试的目的,理解竞争是人生的必修课,从而积极主动地面对考试,勇敢地面对竞争,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家校联动对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家长不能无限放大学校的职能和责任,长期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和考试不管不顾,更不能一看考试成绩下降就无端指责。家长应和学校积极配合,成为孩子心灵的依靠,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应试心态。
通过考后总结让学生不惧考试,渴望证明自己
考试结束后,学生对考试结果往往会有强烈的期待,情绪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对考试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全面总结,重在总结经验,发现进步之处,体现增值性评价理念。学科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试卷进行整体分析和逐题分析,对失分原因进行梳理分类,找到学习改进的方向和提高成绩的办法,增强学习信心,缓解因考试不理想而滋生的负面情绪。
及时进行考后表彰也非常重要。学校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总结学生的成绩,发现学生的进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彰;表彰的面要尽可能广,让更多学生感受到肯定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考试、喜欢考试。
考试测验一定会有发挥失常、考得不理想的学生,也会有考得不理想的班级。考试成绩较差班级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抱怨、挖苦学生,更不能肆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家长也要在学校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和学生一起分析考试结果,发现学生在考试中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肯定,减缓和遏制学生不良情绪蔓延;查找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帮助孩子放下包袱,让学生对下次考试充满期待,渴望在下次考试中证明自己。
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遭遇障碍和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无论教师在考前怎样进行引导动员,学生怎样进行心理调适,既然是考试测验,就一定会有分数,会有竞争,会有人考得好、有人考得差,有人发挥得好、有人发挥失常。对于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干预,各种负面情绪不断滋生蔓延和积累,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考试是学生易受挫折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机遇。增强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根本方法是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把失败和挫折看作砥砺人生、增长才干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是磨练心智的机遇,是每一个人走向坚强的必由之路,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负面情绪,使学生的内心日益强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考后情绪异常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化挫折为学生成长的心灵洗礼。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2日第9版
标签: 心理健康
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考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考试对...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郝文婷通讯员赵柏暄)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加大教育行政执法...
日前,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举行。会议要求聚焦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
为解决县中困境,云南省制定了《关于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破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等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一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