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即时要闻 > 正文

全球关注:新学期,幼小衔接如何吐故纳新

  • 2022-09-11 08:55:31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资料图)

山东省第二实验幼儿园鼓励幼儿探究周围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幼小衔接做学习准备。图为幼儿在观察树叶。幼儿园 供图

■保教视点·聚焦幼小科学衔接

自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各地纷纷制定幼小科学衔接实施方案,遴选实验区和试点园(校),组建幼小衔接指导专家团队,多途径推进试点工作。2022年秋季学期伊始,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将全面铺开,在这承前启后之际,我们在对全国部分地区推出的100余个试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过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幼儿为本,做好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

总的来看,在过去的入学准备教育试点工作中,各地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入学准备教育自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自觉抵制“小学化”的错误观念,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日渐树立。同时,围绕入学准备教育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90个幼小衔接优秀课程案例。

在取得有益经验的同时,入学准备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组织上存在机械主义倾向。在实践中,有些幼儿园照抄照搬《指导意见》,没有从幼儿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所处的环境考虑,突出表现为行动僵化、缺乏反思、抑制创造性等。其次,有些幼儿园在环境创设和课程安排方面存在错误倾向,生硬地向小学环境和教学靠拢,比如盲目地仿照传统小学开启排排坐的“上课”模式,以“体验”的名义把小学课程带入幼儿园……这类做法在事实上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小学化”。

鉴于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入学准备教育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幼儿为中心思考入学准备教育问题。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五大领域的发展都要兼顾;幼儿的发展也具有个别差异,教育需要有针对性。我们需要从持续性的角度去关注幼儿的发展,为其终身的学习与生活做好素质和能力的准备。尤其是教育者要有长远眼光,学会让幼儿过一种教育的慢生活,因为入学准备教育不是要加速儿童的发展,而是要进一步丰富儿童的发展。

第二,秉持研究的态度设计入学准备教育课程与活动方案。幼儿园教师不能固守已有的“指导要点”,而是应该尽力领会其中的精神,并化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原则,不断总结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该抱有研究的态度。各地幼儿园在入学准备教育中除了遵循基本的原则,还应关注差异化、个性化,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设计出适合本园的入学准备教育方案。

第三,适应游戏和生活的需要创设入学准备教育环境与条件。为了让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展,幼儿园应尽可能给幼儿的活动提供丰富的、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支持,包括丰富的游戏材料、真实的生活情境、富于关爱和安全的精神环境等。应谨慎考虑儿童游戏和生活的需要,切莫不加考虑地把小学的环境与条件引入幼儿园。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业已明确,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这意味着小学必须积极创设支持条件。

主动落实,推进小学入学适应教育

就目前来看,各地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在明确“零起点”教学,设置入学适应周期,调整教学方式、注重游戏化和探究性,以及探索入学适应课程等方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小学在入学适应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同质化,没有很好地体现小学、班级、儿童的差异。其次是形式化,有些做法停留在表面,尚未产生真正的效果。一些小学还“居高临下”地认为,幼小衔接只是幼儿园该做的事情,与小学无关,或者把入学适应教育当成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与其他任课教师无关。

我们认为,入学适应教育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尊重儿童差异,系统梳理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小学应当在儿童入学之前通过查阅幼儿成长记录、幼小联合教研、家访等途径深入了解儿童入学适应状况。教师应当通过师生交往、课堂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一名儿童的入学适应状况,形成儿童入学适应问题清单。

第二,坚持整体思维,将入学适应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实践中应当摒弃“加法思维”,将入学适应教育融入到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具体来看,小学要结合《指导意见》和儿童入学适应问题清单制定入学适应教育方案,形成校本化的入学适应教育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对入学适应教育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将任务具体分配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之中。

第三,优化教育评价,确保入学适应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对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评价侧重入学适应的效果。评价发挥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指向幼小衔接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将注意力转向儿童入学适应,真正将联合教研以及其他入学适应教育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儿童的评价侧重入学适应状态,注重增值评价。在小学一年级特别是第一学期,教师应当通过日常观察、家长访谈等形式评价儿童的入学适应状态,及时了解儿童在入学适应方面的变化,从而动态调整教育措施,保证每个儿童都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双向奔赴,完善幼小联合教研制度

一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幼小联合教研的制度保障与实施策略,建立了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通过不同方式组建幼小学习共同体,并在建立联合教研制度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但是,就当前来看,幼小联合教研仍然未能实现跨学段的深度协同合作,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任重道远。如果说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参观、交流和体验属于浅层次的联合教研,那么根据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专题,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则属于深层次的联合教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浅层次的联合教研居多,无法有效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幼小协同合作机制可以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其中最为关键的支持性要素当数课程与教学。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幼小联合教研的突破点和切入点,应当是让教师依“教”而“研”。例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可以围绕“习惯”这一主题,通过相互跟岗体验,全面了解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生活中的习惯养成,并围绕符合不同学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核心习惯养成方式、策略展开教研,形成一套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用于指导双方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是双向奔赴教育现场,夯实课程与教学改革之基。不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核心指向都应当是追随儿童的真实需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观摩、儿童追踪和双师成长档案袋等方法,深入挖掘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并确定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三是同课异构教育内容,打通课程与教学衔接渠道。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内容在维度和程度上具有关联性和连续性,例如,幼儿园会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时间,小学一年级数学中也有相关内容。如果两个学段的教师能够通过联合教研发现这些内容,并以同课异构的活动形式展开交流,互补互促,就能大大降低儿童的入学适应困难。

增进理解,用好家园校共育机制

在家园校共育机制建设方面,各地幼儿园和小学通过线上调查、线下面谈、专题讲座、参与教研等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要求,阐释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家长在入学准备、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及意见,同时让家长深度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来,有效缓解了家长的压力和焦虑。

然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有些家长还不能完全了解和理解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有些家长依然抱怨“幼儿园就是孩子玩的地方,什么也不学”,有些家长误认为一年级“课程进度很快,不提前学肯定跟不上”。追根溯源,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幼儿园不能完全理解家长对于儿童即将入学的担心,不能有效向家长科学、客观地展示幼儿园保教工作对于儿童入学准备的教育价值。此外,有的小学没有按照“零起点”的教学要求,还是过度关注学业成绩,一味要求家长与儿童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忽视了家长对儿童入学适应的担忧。

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幼小科学衔接的重要保障。只有解决好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才能形成家校、家园“命运共同体”,家长才会理解、配合、支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在共育关系上,家庭与幼儿园、小学应是相互尊重、坦诚沟通的合作关系,是形成育人合力的“同盟军”。在沟通方式上,应保证幼儿园、小学与家庭沟通的有效性,寻找共性问题,兼顾个性问题,注重沟通技巧,有针对性地改变家长的衔接观念。在共育内容上,无论是入学准备还是入学适应,家园校都应秉持全程、全面的衔接理念。在共育效果上,应开展更多互动性更强且具创新性的家园、家校活动,让家长在此类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发挥监督和评价作用。

(作者单位系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11日第2版

标签: 吐故纳新

推荐阅读

全球关注:新学期,幼小衔接如何吐故纳新

山东省第二实验幼儿园鼓励幼儿探究周围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幼小衔接做学习准备。图为幼儿在...

今日热文:怀念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光

我有时会回想,自己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带孩子读书的?记得最初是在孩子一岁左右,我开始给她读一些浅...

【全球快播报】吉林省:幼师培训列入民生实事

本报讯(见习记者刘少利)记者日前从吉林省教育厅获悉,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2022年,吉林省将幼...

天天快消息!跟着《指南》,在专业化路上奔跑

null■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去年,山东省举行了首届齐鲁幼...

【全球快播报】做好服务西北学前教育“文章”

今年毕业前夕,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学生张璐顺利签约老家——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一所民办...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教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