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即时要闻 > 正文

环球热推荐: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怎样主导

  • 2023-03-06 11:56: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参加“两会访谈录”。受访者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在“两会访谈录”现场。本报记者 修伯明 摄

■两会访谈录

近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受到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如何充分发挥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提升学校参与协同育人的内驱力和积极性?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和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走进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融媒体栏目直播间,围绕以上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家校社协同背后有深刻的育人逻辑和时代要求

记者: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作用,在中外教育史上早已有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家校社协同的内在育人逻辑在哪里?

边玉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原来可能更多由家庭承担教育儿童的责任,但随着学校的出现和时代的进步,学校、家庭、社会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必须依靠家校社协同,这一点在全世界已形成共识。

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其深刻的内在育人逻辑和时代背景。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逻辑里,育人是核心,就是说要以孩子的成长或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要将孩子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都不可或缺。但三者既有各自的优势,又有各自的局限,所以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只有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才能保证三方的协同朝着理想的方向去发展,才能真正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越来越不可能做到闭门办学,家庭教育现在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得到学校和全社会的帮助与支持。理想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就是在政府的有力统筹与保障之下,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

倪闽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他生长在家庭,学习在学校,生活在社会,这三方对他的影响是紧密相连、不可割裂的,不能单独强调某一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家校社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如果缺少好的沟通与协同,就可能产生价值观上的差异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家校合作没有现在多,但家校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那么多。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变化急剧,孩子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好的家校沟通与合作,就很容易产生家校矛盾。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加重视提升家校合作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加强家校沟通,凝聚社会力量,同心协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共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学校要守好主阵地,发挥好协同育人主导作用

记者: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该怎么发挥呢?倪闽景委员曾经长期担任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请您介绍一下上海中小学的做法和经验。

倪闽景:学校是教育主阵地,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承担相应的职责,也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上海的中小学有一些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一是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学校的章程,将之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体现;二是在家长会、家访等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的基础上新增了学校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给家长创造更多了解学校文化、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另外,学校重视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连接,上海有90%以上的中小学校在放学以后和周末时间,将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为促进家校关系、亲子关系、学校与社区关系提供了更多空间与平台。

家庭教育不应只发生在家中,家长和孩子应该有更丰富的平台来进行亲子交流或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全社会还应该多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共同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比如开放更多的科技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在统筹社会资源,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方面,学校同样应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

记者:边玉芳教授在全国做过很多学校的调研,您对学校如何发挥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有什么建议?

边玉芳:学校作为教育的专门和权威机构,在协调家校社关系、推进协同育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校如何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我有四点建议:

一是学校要有开放办学的思想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元的环境。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更复杂的大环境中,导致他们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也很复杂,不是依靠学校一方就能单独解决的,必须有更多的沟通交流,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同。

二是学校要利用和创新各种方法加强家校沟通。除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学校还可以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采取各种线上线下的方式,创新更多的沟通渠道。

三是学校要注重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现在有一些年轻教师特别害怕当班主任或与家长接触,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家校矛盾,反映了他们在家校沟通能力上的不足,也反映了在入职前和入职后,对教师进行家校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四是学校要提高对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能力。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足,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比较欠缺的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有这方面意识,提高自身整合社会资源及家长资源的能力。

记者: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在教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倪闽景:我一直很关注提高教师家庭指导能力的问题,还曾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相关提案。当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非常需要学校和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有的家长由于过于依赖学校教育,或者由于自身还不成熟,导致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此时教师的指导就很重要。

有的教师会有质疑,认为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指导家庭教育,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我认为教师需要做到“三个理解”,才能真正看到自身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孩子知识,还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二是要理解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但正是因为有问题的存在,教育才有价值。三是要理解家长,家长也会遇到各种教育方面的困惑,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帮助。

对于教师如何与家长更好地沟通,我有两点建议:一是不要激化矛盾,不要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或训斥家长,可以让家长多理解学校和教师的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二是可以给家长一些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的建议,比如读一读相关书籍,或者给家长创造一些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比如给学生讲讲自己的成长或职业经历等。

用机制和管理创新激发学校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记者:《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在协同育人上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边玉芳教授参加了这个文件的起草,您认为应该怎么化解这些问题?

边玉芳:首先要找准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目前的确存在职责不清、协同困难、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职责不清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导致学校教育职责的无限放大,在一些教育不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尤其严重。还有家长的越位又导致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过度干预,这些都是职责不清带来的问题,也是在协同育人中需要着力突破的地方。

在健全机制方面,我认为需要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协同育人的机制,政府要在其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支持作用,在经费、资源、场地等方面为学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全社会要达成共识,共同化解好这些问题。希望《意见》的发布能够对未来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记者:管理和评价往往主导了学校的行为选择,应该如何改进教育管理和评价工作,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积极性?

倪闽景: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关键。首先,除了外在的评价外,教师的自我肯定和内在动力非常重要。其次,人事部门要给教师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切实提高家校合作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再其次,教育部门要有一些机制保障,比如上海的中小学推行的全员导师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最后,改进教育评价机制,比如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纳入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标准。还有一点建议是,政府可以对在家校社协作方面做得好的家长、教师进行表彰,树立榜样,激发他们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总而言之,社会搭好平台,学校育人为本,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06日第5版

标签:

推荐阅读

环球热推荐: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怎样主导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参加“两会访谈录”。受访者供图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世界要闻:从严监管剧本杀

焦海洋绘■两会漫话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副主委李孝轩建议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

树立正确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两会·青年说近日,“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对文科就业的关注。...

世界看点:抵制网暴重塑清朗网络生态

■两会·青年说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特别是夺命悲剧的发生,让人痛心。网暴宛如黑洞,施暴者隐匿,...

庞丽娟代表:推动我国教师培养培训数字化转型

本报讯(记者林焕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教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