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旦增洛桑的手指在钢琴的黑白键上跳跃,一串音符随着指尖舒缓流淌。
那是名曲《致爱丽丝》。
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小,五年级学生旦增洛桑的这双手,还握过乒乓球拍,与同学打得有来有回;捏过象棋棋子,摆出当门炮的架势;翻过数不清的课外读物,流连在文字勾勒出的广博世界里。
离学校45公里处,珠峰高耸。
这所距离珠峰最近的小学,悄然迎来自己的蜕变。
整个学校透着一股生命力
2019年夏天,中国教育报采访团队抵达扎西宗乡完小时,学校上下正处于搬迁前的兴奋中。
彼时,与老校区一街之隔的新校区即将竣工,将于当年9月投入使用。按照规划,新校区里各类教学设施应有尽有,功能教室、师生宿舍、办公楼都配备齐全。在老校区破旧砖瓦房里学习生活的师生们对新校区的憧憬无比强烈。
如今,学校搬迁已近3年,实际情况如何?
“新学校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美!还要好!”校长白玛旺久兴奋地说。
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扎西宗乡的孩子们也能身临其境地享受一线城市的教学资源。专用的科学实验室、书法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美术室全部配备到位,风雨操场、校园广场干净整洁,花草树木遍布其间。
不仅学校如此。通过精准帮扶和一些项目落实到位,村道路变成了平整通达的水泥路,狭小简易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木、砖混、钢混房,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农田。这个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褶皱深处的乡村,在珠穆朗玛峰的俯视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扎西宗乡完小的师生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这里有28名教师和528名学生,如今,学校已有6个年级19个教学班,34名教师和846名学生。
在宽阔的校园广场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崭新的旗杆上。每周一,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每到举行国旗下的演讲时,孩子们总是踊跃报名。
“家乡变美了,学校变强了,大家的心也安定了,愿意扎根了!”新家园、新校区带来的喜悦和兴奋,充盈在师生们的心中。用白玛旺久的话说,“整个学校都透着一股生命力”。
珠峰脚下也有兴趣小组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红领巾广播站今天正式开播啦!我们每天播送美文欣赏、科普知识、生活万花筒,你们还可以点播想听的歌曲。”
今年3月24日,学校的大喇叭传送出小播音员清澈的声音,大家一片欢呼。
一个小小的广播站成为孩子们自我成长、学习进步的舞台。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自己策划表演节目,为校园送去欢声笑语。能对着广播站的话筒朗读文章,成为很多学生期待的事情。
“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成为学校主抓的重点工作。”白玛旺久说。
学校开设了15个兴趣小组,包括信息技术、美术、广播、体育、舞蹈、钢琴、手工等,满足学生们各种发展需求。兴趣小组组织活动时,既注重培养学生技能,也注重挖掘育人功效,使孩子们全面发展。
作为距离珠峰最近的乡,每年3月到10月,扎西宗乡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登山者和游客。他们不仅给山乡带来了热闹和人气,还带来了外界的信息。
从扎西宗乡完小走出去的登山队队员索朗次仁、达瓦桑布,就曾多次返回母校,给小校友们带来精彩的登山课。听着他们精彩惊险的登山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实际操作帐篷、冰杖等登山装备,孩子们爱不释手。
这么多年,学校的校训一直没变: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祖国至上。索朗次仁和达瓦桑布说,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孩子们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成长,报效祖国。
2021年7月,在上海援藏工作组的推荐下,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走访了扎西宗乡完小,现场确定了“梦想中心”项目合作意向。今年5月双方签订协议,秋季学期开学时,扎西宗乡的孩子们将拥有一个集平板电脑、图书、多媒体设备于一体的多媒体学习空间。
“虽然地处偏远,但学校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这也成为我们办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把这种优势转变为育人成效,学校一直在努力。”副校长格桑罗杰说。
“校园是我的第二个家”
“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有朝九晚五的充实,有使命不忘的担当,有为学生进步感到骄傲。感谢学生,让我看到了明天的希望,看到了国家的朝阳。”临近学期末,三年级教师白玛曲尼写下这段充满深情的文字。
对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临近珠峰,意味着恶劣的生存条件。海拔4375米、缺氧、强烈的紫外线,还有从世界屋脊倾泄而下的大风,每一天都意味着考验。
但在扎西宗乡完小,扎根和奉献是教师们的精神内核。“这么偏远艰苦的地方,为了孩子们上好学,国家投资建起新校区,我很感动,也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白玛曲尼说。
这些年,包括扎西宗乡完小新校区在内,定日县新建了27所幼儿园和1所小学,改扩建16所小学和2所中学,农牧民的孩子们上学不花钱,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一个都不能少”的生动实践,激励教师们爱岗敬业,培育孩子们成长成才。
教师李明注意到,很多一年级学生刚入校时,生活习惯较差,不讲卫生,果皮纸屑乱扔,对公共场所的垃圾也视而不见。
“小细节里也有大教育!”李明和同事们从培养学生讲卫生入手,开展养成教育。看到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很多家长都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这里的家长很重视教育,但本身教育能力较为欠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就责无旁贷,要把孩子们教好。”教师德庆卓嘎说。
如今,在这所珠峰下的小学,小组讨论、口算比赛、自主探究、情境再现等教学场景,已经成为课堂日常。2021年,学校还荣获全县教育质量考核进步一等奖。
“我们的校园像一幅画卷,在这里我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它是我的第二个家。”旦增洛桑的作文里,流露出对校园的眷恋。
从世界屋脊倾泄而下的山风,依旧猛烈。
这次,它吹开的是旦增洛桑新世界的大门。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5日第1版
标签: 珠穆朗玛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旦增洛桑的手指在钢琴的黑白键上跳跃,一串音符随着指尖舒缓流淌。那...
近日,湖南工程学院首批“百名博士入企业”启动仪式举行,“智囊团”将深入企业持续为企业发展赋能,为...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黄星)暑假伊始,近日,福建省教育厅组织教研部门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
“昨晚在江边勇救溺水者的年轻人,有人在找你们!”7月1日,湖南《株洲晚报》刊登的一篇“寻人文章”引...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蒋亦丰)日前,浙江省举办首届“绿领新导师”名师名课大赛,40名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