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即时要闻 > 正文

找到园所社区合作的“金钥匙”

  • 2022-03-27 09:48: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老师带孩子们在社区画画。 吴冬梅 供图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华师附幼)建于1952年,建园伊始,华师附幼的教师与幼儿就把华南师大社区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区共享教育资源,与社区共担教育责任,与社区共建课程,是华师附幼人特有的教育思维。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中生活,在社区中学习,已成为每一代华师附幼人独特的童年记忆。

那么,作为幼儿园,如何全面挖掘社区资源、如何尝试利用社区资源、如何将社区资源与原有课程整合、如何建立合作机制保障资源的稳定呢?

做主动的资源开发者

幼儿园要摆脱“等、靠、要”的局面,不能被动等社区提供帮助,而应主动向社区靠近。在梳理园内资源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要组织教师走进社区,找到可用于幼儿教育活动的社区资源。同时,鼓励教师用发现的资源在社区中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如到社区观察植物、慰问老人、调查访谈等。

在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过程中,我园主动“牵起社区的手”,借助宣传手册、幼儿园官网、直播课等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向社区人员提供科学育儿资讯,普及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用幼儿园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感染社区人员,逐步唤醒社区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主动展示、宣传和影响下,社区人员看到了资源融入带来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多元和教育影响的深远,越来越多的社区单位和人员开始主动联系幼儿园,与幼儿园共享教育资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调动家长、社区人员,开发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教育资源。我们将社区资源分为社区生活资源、家长资源、大学资源。社区生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公共设施资源,家长资源包括职业资源和兴趣特长资源,大学资源则包括院系资源和文化资源。我们立足家长、社区人员优势,形成教师、家长、大学生三大资源开发团队。教师团队主要负责开发家长资源和社区生活资源,家长团队主要负责开发社区生活资源和院系资源中的设施设备、场馆等资源,大学生团队主要负责开发大学的社团资源、节日庆典等文化资源。

打造社区教育实践基地

如何让优质资源在全园流动、传承下去,一直是幼儿园的“心病”。为打破“不是自己班家长联络的资源,我就用不着”“孩子毕业了,资源就没了”的困境,我们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有效解决了资源断层和不稳定问题。

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是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多方支持的场所,是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评估与整合,和优质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基地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

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仅靠幼儿园是不够的,它需要有计划部署、有步骤落实。首先,部署基地建设我们采取了“开发资源、评估资源、筛选基地”三步走战略,从教育、安全、异质、特色的角度出发,建立不同类型的基地,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组合。其次,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政府牵头、签订协议、授予牌匾”三部曲,借助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力和约束力,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使幼儿园与社区基地之间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

比如,我园通过主管单位华南师大校党委向各院系发文的方式,引起各单位对共建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同时,我们邀请校党委为各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现场授牌以激发共建热情。这一做法成效显著,目前已完成两批20个基地建设,并丰富和完善了3大类6小类社区教育资源库。基地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类(如天文馆、实验室)、艺术审美类(如音乐学院、美术馆)、文化体验类(如博物馆、名人故居)、社会服务类(如超市、邮局)、爱国主义教育类(如纪念馆)等,为幼儿发展提供立体、全面、多元的支持。

推进“1+N共育课程”落实

当资源以基地的形式稳定后,“如何使用、如何用好”就成了关键。以往教师对资源的利用往往浅尝辄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幼儿多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听听,缺少深入体验、探索和思考。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教师存在“资源等于课程”“拿来就用”的错误认知。我园经过长期探索,用“1+N共育课程”模式去改变资源运用不深入、不充分的问题,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支持。

“1+N共育课程”是基础、特色与延展的综合体现。“1”是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来补充与完善原有园本课程,形成普遍、基础的共育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形式的统一性和可复制性。这种模式以园内活动、社区生活探索、基地体验、亲子论坛四种途径为载体。

“N”是在“1”的基础上,根据幼儿需求点、发展点选择相应的特色资源来拓展、丰富、创生课程,体现的是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这种模式依托自然、文化、人力和设施四类资源,构建了自然探索、生活体验、文化浸润、基地探秘四个板块。如利用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场馆进行基地学习(如在天文馆探秘超级月亮),利用社区生活资源开展与生活、自然相关的探索活动。

“1+N共育课程”基于资源整合、优势组合的场景和条件,以对资源的深度解剖为基础,强调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关注共育主体的发展需求,让适宜的资源以适宜的形式整合与转化成课程。

比如,每年3月与生科院开展“虫虫总动员”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借助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完善昆虫探索课程,社区生物专家以“走进来”的方式为幼儿和家长开办昆虫系列亲子论坛,提升亲子对昆虫的基础性认知。教师还会带着幼儿到社区草地、池塘边进行野外昆虫考察。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对幼儿开放昆虫研究所的养蚕房、蟑螂房、果蝇房等,支持幼儿以采访、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学习。这个主题活动,不仅有幼儿园的基础课程,也有到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社区生活场所开展的延伸课程,充分挖掘和系统利用了社区中关于昆虫的资源,立体打造了幼儿认识昆虫的学习网络。

激发社区的合作意愿

关系建立了,项目开展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发现社区合作后劲不足,因为合作的模式以幼儿园“单向索取”为主,社区在合作中受益较少且易被忽视。如何提升社区的获得感和价值观、增强各主体间的有效链接,进而激发社区在教育中的合作意愿,成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经过不断思考,我们决定从合作的初衷出发,紧抓“促进幼儿发展”的共同愿景,做到“有活动,有反馈”,积极主动向基地展现共建成效。如我园每年都会举行教育成果交流会,邀请主管部门、基地人员与家长参与、观摩和回顾,以视频、照片、作品展览等形式,呈现幼儿在社区基地中的成长,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各方强化共育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幼儿园树立反哺意识,主动为社区和基地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立足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优势,为社区单位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和家长学校课程;根据基地特点,提供专门的服务和支持,如为教育科学学院等有师范专业的基地提供学生来园调研、教育实践机会……

疫情防控期间,幼儿在社区和基地的活动骤减,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变少,为让社区保持共建热情,我们又有了新探索。主要采用荣誉奖励、成果激励、情感激发等方式,如评选优秀家长助教和突出贡献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公开表彰;整理优质共建成果,形成专著出版,与家长和社区分享。多种举措让幼儿园与基地之间,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之间产生了有温度的联结,从而维持和谐、持久的共育关系。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7日第2版

标签:

推荐阅读

找到园所社区合作的“金钥匙”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老师带孩子们在社区画画。吴冬梅供图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华师附...

92所无证园如何做到半年清零

短短半年时间,92所无证园如何实现全部清零?在无证园数量居全省高位、街道众多等多种不利条件下,安徽...

多维度搭建合力育人“紫藤家校桥”

码上听见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道出了家校合力对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效果取决于...

一片沃野展新绿

在高瑞兰的印象里,2020年是自己从教22年以来最“棒”的一年。这一年,这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

跨境远程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和高等教育文凭暂不在认证范围

本报讯(记者高众)近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补...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教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观察